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交替印記

印記=制約
邁可資料提到,印記是輔助人格成長學習的重要工具。
印記包含身體、心智、情緒、精神四個層面,是一種以身教言教教授行為與信念的模式,通常由父母傳遞(或祖父母)
亦即是說,印記就是制約
制約並無好壞,純粹是一種行為模式,是學習生活功課的工具(不過自從印記被巴夫洛夫發現後,大概都被用於遂行自私的目的)
例如隨時提高警覺在軍旅生活非常重要,但在藝術家生活中敏感度便比謹慎要重要得多
隨生涯不同階段,人格需要不同印記模式輔助,尤其在精神未成熟的30歲前,印記的效果非常明顯 
可惜很多人渡過了河還是把木筏背在背上,那就是自討苦吃了!  
 
 
 

印記的來源與交替印記的模式
最強力的印記,來自親生父母 

通常親生父母會將畢生得意成就與未果之人生願望強加在小孩身上,而小孩看待世界的方式或多或少受之形塑
一般人至多由
父母提供兩種主要印記
或由父母其中一方教授單一印記模式(如離抑或其中之一提早亡故) 
但有一些精神個體會獲得交替印記得模式:  
 


過繼、領養家庭或繼父母等皆提供了交替印記的模式,儘管如此一來不免造成顯而易見的艱難或困苦,他們卻能在挑戰個性之精神發展上提供必須的要素,雖然對於較年輕的靈魂而言,如此混亂的童年難免在他們的生活中帶來犯罪的行為或造成精神上的不穩定,但對於較老的靈魂而言卻常提供了心靈上的挑戰。 

我就是這樣。 
小時生在山上,那時不知道為何常受到鄰里惡少的欺壓,不怎麼喜歡上學,幼稚園離我家300公尺我也可以蹺課,國小的生字可以一學期不寫(所以現在字才那麼醜),不過在鄉下上課本身是蠻好玩的,小四到都市求學,都市小孩與城市小孩給我最大的感受差異,不是程度的好壞,而是社會化程度。在鄉下,小孩上課非常喜歡發言,在都市就不是這麼一回事,而鄉下小孩即使討厭你或罵妳都有一種真淳的美感,而都市的小孩即使與妳再怎麼好,最外層好像裹著一層保鮮膜!
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離鄉背井到二伯家求學,事實上我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學習到完全不同的制約模式,也可以說,在我次成長期二伯父母肩負傳授印記的角色,而這印記與我最初印記常有衝突,相較於我原生家庭,二伯家有較多情緒上表達與交流的機會;在純樸的地方沒有感覺到感情的溫暖,在冷漠的地方學到感情的交流,還真是怪異的成長歷程呀.....

後來進高中時,因為求學緣故我又住進堂伯家,我的不良生活習慣帶給他們很多困擾,不過時常耳聞當初上一輩分家的點點滴滴,這時才發現,同一件事情,從外人眼光看來,會有怎樣不同的描述與價值判斷的差異 
大學時,住進堂哥家中,堂哥快樂的生活方式給我蠻多的影響,不過最重要的我想是放任自由的生活,大一時,只要可以不去學校的日子絕對都待在家,下雨、自動放假、太陽太大,自動放假,心情不好,自動放假,想去看電影....恩恩當然就只好請老師委屈點了XD現在想來大一ALLPASS還真是了不起呀我!
大學二下,終於住進自己家在新店的房子,因為小姑姑並沒有結婚,所以爸爸便邀小姑姑住進我家,於是開始了我、我妹、小姑姑的共同生活,與小姑姑一起生活實在沒有什麼不好,但因為她有很強的責任心,所以彼此有些摩擦,可是選擇不回家也是不行的,因為她會到處問人士不是她作的不好,事實上沒什麼大問題~她那時唯一的問題就是煮的東西太難吃了!!!好吧,這不是重點~小姑姑在我們家的特殊處在於,她小時候也接受過交替印記的模式,而她就是吸收不良的例子,直到她找到了適合她的宗教,情況才有很大改觀
麻煩的事,她的宗教信仰我家中一般人的不同,同時,他也很熱衷傳遞她得救的經驗
救我看來,兩邊的人都沒有錯....我不知道他們在爭論什麼
害來我發現,
宗教模式是很有趣且值得討論的現象,信仰本來只是一種選擇,可是大家卻為了這應該可以自由選擇的東西爭得面紅耳赤,那究竟是為什麼?
說到底,爭論信仰,是一種對個人生命態度的對抗,印為信仰象徵著小我所認同的自我,否定自己的信仰,就跟殺掉精神上的自己一樣
也可以說,要不要相信信仰,跟信任我自己是不是好人,我存不存在,我以後會不會上天堂是一樣的事
於是,想改變他人信仰,就變成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不過,抓住某個概念避免死亡恐懼的邏輯根本就一樣,只是狗皮藥膏不一樣而已呀......  
 


因為我近距離觀察過很多人,我也曾以一個像局外人又不是局外人的角色參與許多人的生活,所以當他們互相評價時我可以很清楚瞭解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假想,那些是自我的投射,甚至有哪些惡意添進加油添醋的成分
久而久之,便能淡然處之,分辨
是非對錯沒有太多價值~
我唯一確定的是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原因,每一個原因都源自於內在的脆弱
既然來自於脆弱,有什麼好苛責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