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古詩十九首課堂作業(之一)

孤獨的悲哀與排遣 



    《古詩十九首》雖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反映了複雜而豐富的思想內容。但就大體具有類似的風格。以其一貫的表現手法,將主觀的情感投射到客觀的人事中去描寫。在這些人事主題裡,可以做一下簡單的分類:

如寫遊子的:六〈涉江采芙蓉〉(寫朋友亦通)、十一〈回車駕言邁〉十二〈東城高且長〉、十四〈去者日以疏〉、十九〈明月何皎皎〉。寫思婦的:一〈行行重行行〉、二〈青青河畔草〉、八〈冉冉孤生竹〉、十〈迢迢牽牛星〉、十六〈凜凜歲云暮〉十八〈客從遠方來〉、十七〈孟冬寒氣至〉(十七十八懷念朋友亦通)

以哀傷無知音者為主題的:五〈西北有高樓〉(也是寫思婦)、九〈庭中有奇樹〉。

感嘆友誼不堅貞者:七〈明月皎夜光〉,亦有因感懷時光短促、生命有限而發者:三〈青青陵上柏〉、四〈今日良宴會〉、十三〈驅車上東門〉、十五〈生年不滿百〉。

也有較為特殊,託比為思婦以寫懷才不遇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迢迢牽牛星〉四首。

分類的方法很多,很難以一種明確的主題,清楚的歸類這十九首,但《古詩十九首》的思想感情雖然複雜,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人生易逝的感傷,亦即是對生命短促產生的焦慮。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非金石,焉能長壽考」、「淹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這種傷逝的情感,一旦沒有辦法找到出口,便很容易對自身的生存產生焦慮、悽惶、甚至是疑惑的情緒,對抗死亡的心理壓力極為沈重。但在面對死亡這終極的不幸時,如果生命有寄託(如建功立業)、身旁有值得信賴的對象可以依賴、分享、共同承擔的話。心情隨之踏實,那麼這種不幸的痛苦或許可以減輕或消除;反之,則可能以雙倍、數倍、數百數千倍的幅度擴大這種哀傷(所以古詩十九首中有極多的誇飾),所以遊子因為無法歸家無法還鄉而哀傷、思婦守著良人的幻影而哀傷、賢士因為不遇伯樂而傷痛、友誼因為時空、人事而產生了隔閡,在這種百無聊賴、無可以依託的境況下、自然油然而生出一種強烈的失落與孤獨,並透過《古詩十九首》作者們爐火純青的技巧表達出來,竟能以淺顯的語言來撼人心魄,鍾嶸《詩品》稱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之所以動人如此之深,甚至驚人心、動人魄。完全是因為激起我們內心的相同經驗。除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之外,還有伴隨而來的巨大孤獨感,而且常常就這麼一直延續到了死亡、甚至是死後的世界。所以本文擬從這種孤獨感的成因、十九首如何描寫這種孤獨感與採用何種方法排遣孤獨這三方面著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